第三週
主題文章
在馬太福音當中,出現了三次「人子來」。在馬太福音18:11節說:「人子來,為要拯救失喪的人。」(參 路19:11)。在馬太福音20:28節說:「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參 可10:45)。這兩段的經文給我們肯定,耶穌基督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命就是透過祂的服事和最後十字架上的捨命去尋找並拯救一些失喪(失落)的人。在馬太福音11:19節出現了另外一次「人子來」:「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人又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總以智慧為是。」耶穌說人子來了,也吃也喝。原來耶穌基督來到這個世界,其中一個使命是來吃和喝。耶穌在世上的事工大部份都是圍繞在餐桌和吃喝中間。祂的第一個神蹟也是在婚宴中行的(參 約2:1-11)。祂接觸不同人大多都是在用膳時,例如:祂和門徒的最後晚餐,耶穌復活後在以馬忤斯上遇上兩個門徒,最後和他們共膳擘餅和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向門徒顯現,為他們預備早飯,堅固彼得等等。猶太人誤會耶穌是個貪食好酒的人,因祂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稅吏和罪人正是當時猶太人視而不見,沒有交道的人。耶穌的使命就是透過吃喝成為他們的朋友。可想而知,與別人共膳是一個實踐福音使命的地方。
飯桌是關係建立的地方
現代人可能已經忘記共膳是一個關係建立的地方。在這個高科技的社會中,雖然一同用膳,但各人卻在看自己手機的螢光幕。可能我們在家中吃飯的時候,也很自然地會打開電視,各人的眼目和專注都不是放在他身邊的人。尤其現在快餐文化中,一頓午餐可能要用最快的時間完成,好讓完成繁忙的時間表,可惜身邊的人卻彷彿感到被忽略了。
我們要重拾飯桌成為一個關係建立的地方。在共膳中,彼此能夠分享日常生活瑣碎的事和重要生命的故事,一同回憶以往的事;一同夢想將來的事;一同歡笑,一同哭泣。無論信仰歷程是在甚麼光景當中,我們都可一同尋找,一同經歷神的信實和恩典。我們可能會覺得在未信的人面前講述福音很困難,但是我們要認定福音不只是神學理論,而是神在我們生命中的故事。所以,在一同進膳,互相交流生命故事的時候,神很自然地就會在我們的故事中流露出來。
飯桌是打破界限的地方
跟我們共膳的人通常是我們的家人、教會的弟兄姊妹、朋友、同事,同學等等。每一類別的人可能在不同的地方和空間一同進膳。最有可能與同事和同學共膳的地方是在公司和學校,與弟兄姊妹可能是在團契小組或崇拜後聚餐,有些時候會在餐館,有些時候在家裡。我們與家人共膳的時間可能較多,而大部份都在家中。在特別節日的時候,我們都喜愛和最親的家人共膳。這可能是我們日常的定律。原來在甚麼時候和甚麼人一同用膳間接地是反映到我們的關係。試想像,如果你邀請某同事一同在家中吃早餐,就表示你和這同事可能較深交。弟兄姊妹在餐館裡跟在家中的共膳的親密感覺都可能不同。如果我們在大節日中,邀請一些不相熟的朋友來我們家中吃飯,他們的感覺又會如何呢?
原來一頓飯可以無形地定了一些界限,將人分別出不同的親密和接納程度。耶穌卻是打破這界限去和那些不被接受的人共膳。因為祂接納和愛那些被社會邊緣化及需要福音的人,祂願意打破界限進入人群當中,與他們進深關係。飯桌絕對是打破界限的地方,或許我們跟一些關係不親密的人一同用膳會感到恐懼,但這卻是打開隔膜,一種接納和包容的表現。
飯桌是服侍的地方
邀請別人到我們的家裡作客,給他們弄一頓晚餐是一種款待。這不單只是食物的款待,而是令到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食物的質素不是最重要,反而是我們對他們的服侍更為重要。在家中服侍的時候,他們可能透過我們家裡的擺設、照片,圖畫等等加深對我們的認識。飯桌的服侍是生命交流的服侍。服侍的人不但付出他們的時間,心意和空間,還付出他們生命和生活的一部份。這種服侍是將眾人距離拉近的。這不是福音的重點嗎?福音就是將神與人拉近,從而令到人與人的關係拉近。讓飯桌成為一個服侍的地方,一個實踐福音的地方。
每週挑戰
反思
飯桌是我們第一個福音據點,是一個生命交流的地方,一個接納和包容的地方,也是一個服侍的地方。我們一天有至少三次用膳的機會,我們會怎樣好好使用神給予我們的機會呢?